相关资讯

“化工女神”获省劳模称号 为新技术研发曾无数次攀爬30米高塔 | 一线之光·探寻宜宾能工巧匠

发布日期:2025-05-25 12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28

封面新闻记者 伍雪梅 摄影报道

就职于宜宾海丰和锐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海丰和锐”)的张进萍,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作穿梭在基层的“女汉子”、奋斗在一线的“化工女神”。从业二十一年来,她扎根基层,全身心投入企业技术创新、项目攻关、节能降耗和挖潜增效工作,在科研、设计、技术创新等领域成果丰硕,共申报技术专利20项,发表论文6篇,成功攻克30多项现场技术难题,有效推动了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与产品质量优化,为行业技术革新树立了标杆。

近日,张进萍被表彰为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。这名“化工女神”身上沉淀了多少化工故事?本期“一线之光·探寻宜宾能工巧匠”走进位于宜宾市江安经济开发区阳春化工园区的这家化工企业,聆听张进萍与化工的那些事儿。

张进萍被表彰为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。

攻克难点  她曾为新技术研发无数次攀爬30多米的高塔

化工行业,常常被视作男性“专属”领域,而张进萍和她的同事们却不这样认为。“技术让人有成就感!只要心中有一份初心,就能让自己的技术更好!”在她看来,巾帼力量也能在这个行业发光发热。

5月14日上午,记者来到海丰和锐看到,生产区的机器有序运转,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忙着做材料分析实验,几名年轻人正围坐在“张进萍创新工作室”的会议桌上进行业务学习。

张进萍(右)和同事在生产区。

“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,就是到生产区查看生产运行、工艺分析、控制指标,排查生产安全隐患等。这些机器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!”看着生产区一个个高约30米的生产水合肼的高塔,张进萍的思绪拉回到了十几年前,那些无数次攀爬高塔的日子。

2004年,张进萍从家乡的青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后,通过企业校招入职天原集团。从此,宜宾成为她的第二故乡。

“刚来时语言不通,又是闷热的夏天,我性格又比较内向,大学学习的专业与化工专业也有很大差异,泡实验室、‘啃书’就成了我最好的选择。”张进萍回忆,那时的她算是化工“小白”,所幸得到企业前辈从原料、过程到产品的全方位指导,并在入职后不久被选入酮连氮法生产水合肼研发团队,开启了她的技术攻克之路。

据张进萍介绍,在化工行业,一项新技术的研发,从项目调研、实验、小试、中试、设计、施工到投产,短则一两年,长则五六年甚至更多。她和团队一起自主研发的酮连氮法生产水合肼这项先进技术,前后就好花了好几年的时间。在该技术的研发中,张进萍承担了酮连氮主生产装置技术的研发、计算、设计、安装、调试、运行验收等任务。

张进萍曾无数次攀爬的高塔。

精馏塔是生产水合肼的关键设备,精馏塔塔盘安装质量是影响生产运行的关键,每安装一层塔盘都需要人工确认。到了安装塔盘环节,为了不耽误工期,她毫不示弱,利用临时脚手架,反复攀爬30多米的高塔。身着灰扑扑的工作服、安全帽,成为了她那时的常态。历经过无数个通宵达旦、无数次的攀爬,她和团队最终成功突破水合肼合成、酮连氮水解、异丙醇提纯等关键核心技术,生产的“江水牌”水合肼成为四川省著名商标,产品远销海内外,为该企业江安基地成为西南最大的水合肼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。该技术还获得了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”二等奖。

迎难而上 她攻克多项技术为企业增效

采访当天,记者注意到在海丰和锐办公区有一面“专利”墙,墙上展示着100多张企业专利证书。“这里面有10多张证书就是有张进萍的功劳。”海丰和锐纪委书记、工会主席、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邓定鲜说。在邓定鲜看来,张进萍面对行业难题能迎难而上,既是攻坚克难的先锋,更是创新工作的榜样。

据介绍,张进萍在参与完成酮连氮法生产水合肼研发后,又于2020年攻克水合肼副产盐水TOC(总有机碳)处理技术难关,通过一系列优化改造,完成了这个“以废治废”的绿色环保项目,每年为企业增效约500万元。她介绍,该项目前后花了两三年时间研究,技术关键就在于能提取并利用水合肼生产废水中的氯化钠,既解决了废水循环利用问题,又降低了生产成本,实现绿色生产。

张进萍(左)和同事在实验室。

此外,电石渣脱硫石膏氧化效率低一直是困扰行业的一大难题,氧化处理很难,也是制约公司资源循环发展的因素。面对这一问题,张进萍主动请缨,担起重担。她研究机理,开展小试、中试,白天做试验记录数据,夜晚便熬夜在灯光下整理分析数据。历时三年多、上千次试验,她最终带领团队开发“双塔”、“双区”脱硫氧化技术,并成功转化为工业化装置,主要用于水泥生产原料,变废为宝,为企业增效1000多万元。该技术获得天原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,申报了7项专利技术,填补了电石渣脱硫氧化的技术空白。目前,已有10多家企业在使用该项技术。

张进萍的成绩远不止这些。2022年,企业响应“低碳”号召开展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改造项目,她作为技术负责人,带领团队仅用了100余天就完成了两台锅炉的改造工作,全年可减排颗粒物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1000余吨,有效助推了公司绿色、低碳循环发展。2023年,为了节约水资源,在公司确定将废水综合治理的思路作为第一创新课题后,她主动作为,通过管网漏点治理、中水回用、技术优化、系统节水优化等梯级分质综合利用,每年回收废水达120万吨,提升循环利用率,节约水资源,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
如今,张进萍已是海丰和锐的高级工程师,也是海丰和锐唯一的注册化工工程师,同时还是宜宾市技术专家库专家。近几年,她多次参加宜宾市专家技术服务指导其他企业,还作为专家参与天原集团组织的重大工艺评定、技术论证20余次,给员工技术专业培训200余人次。她还先后获得省市“三八红旗手”、宜宾市第四届劳动模范、江安县道德模范、江安十佳科技工作者等荣誉。

技术传承 以她命名的工作室成为企业人才“摇篮”

为了让技术得以传承,张进萍还将多年积累的知识和宝贵经验传授给徒弟,培养出5名技术骨干,有的还被公司评为“优秀技术人员”、“先进个人”,她也因“传帮带”成绩显著获“金牌师徒”荣誉称号。

海丰和锐的“专利墙”。

海丰和锐生产的产品。

2024年,企业还成功创建了“张进萍创新工作室”。据邓定鲜介绍,该工作室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先锋,是公司队伍建设、创新创造、提质增效的实践基地,希望以张进萍的工匠精神、劳模精神培育新人,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技术队伍。在张进萍的带领下,该工作室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,仅2024年就开展了创新课题32个,累计产生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,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8件,授权专利转化率达90%以上,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篇,工作室被评为“宜宾市劳模(工匠)创新工作室”。

张进萍说,虽然从事化工行业很辛苦,但在她每一次实现项目技术突破时,都能寻找到一份自豪感与成就感!她说,过去的这些荣誉既是鼓励也是鞭策。未来,她将更严格要求自己,力争突破更多创新技术,为宜宾化工产业发展贡献更多技术力量。

张进萍的荣誉证书。

技术支撑着企业的发展。2024年,海丰和锐营业收入超37亿。企业的发展,又离不开那片滋养它的土地。海丰和锐所在的江安经开区阳春化工园区是省级化工园区。江安经开区在保持氯碱化工产业优势的基础上,还在宜宾市动力电池“1+N”产业生态圈中重点布局涉化工类的动力电池材料项目,现已发展成为四川时代动力电池前端材料配套项目承载地、宜宾市重点培育的5个千亿级产业园区之一。下一步,江安经开区将以宜泸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为契机,构建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生态,全力拓展储能电池、氢能电池材料等新领域产业方向,推进产业园区、企业循环化改造,将江安经开区建设成资源循环利用基地、近零碳排放园区,奋力建设“千亿园区”。